众人所知安溪铁观音名扬内外,其实安溪的名茶又何止铁观音?晚清福建八大诗人之一,安溪芦田人林鹤年在他的茶诗《田家述》最后一句写到“种梅三万株,终老吾何悔。”(诗中的“梅”,指的就是发源于安溪芦田三洋的茶树良种“安溪梅占茶”),可见安溪梅占茶在当时的地位。如今却已经少有人了解安溪的梅占和它的历史,偶尔喝过也是把它当做铁观音。经茶业部门征集统计,原产于安溪的茶树共有44个品种,作为国家级良种、独具奇香茶韵的安溪梅占茶就是安溪乌龙的一朵奇葩。
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安溪三洋村有个农民叫杨奕糖,有一天正在银瓶山下的田里挖泥做岸,见一位肩挑茶苗的老人气喘吁吁地在他身边停下,想舀田水喝。杨奕糖连忙倒了一碗稀粥递给老人,又饥又渴的老人二话不说,狼吞虎咽起来,吃完后精神大振。老人非常感激,便从担子里挑出三株茶苗赠送给杨奕糖,由于走得急,忘了告诉茶苗的名字。杨奕糖把一株茶苗种在“玉树厝”旁,另外两株种在村里圆通堂寺庙后面,经过精心培育,不到两三年茶苗便长得十分茂盛。到了采茶季节,杨奕糖另行采制成茶,请左邻右舍一起品尝。茶叶冲泡后韵味特别,甘香可口。消息一传开,乡亲们争相登门品评,赞不绝口,可谁也叫不出茶的名字来。村里有个举人叫杨辉文,乡亲们便请他来为这茶叶命名。举人见这茶的茶花形似腊梅,味道也像腊梅开花那样香,便引用“梅占百花魁”的诗句,将其命名为“梅占”。此后三村五里广植扩种,安溪梅占茶逐渐驰名各地。
作为安溪乌龙的六大名种之一,安溪梅占茶在安溪曾经广为种植和出口。在安溪梅占茶发源地安溪芦田的三洋和朝阳两村,九十年代之前家家户户都有成片的安溪梅占茶茶园,只是后来因为铁观音的市场热销,当地茶农开始把安溪梅占茶茶园大量改种铁观音,安溪梅占茶在他的故乡逐渐变得稀有甚至被遗忘。现在留存下来的,平均树龄达到五六十年,有的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零零落落分布在各个山头自然生长着。相对于铁观音和其它茶树品种,梅占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旺盛的。这些幸运留下来的老枞梅占,虽疏于打理,但都长得枝粗叶茂,就是在寒冬里也显生机勃勃。
随着这几年红茶和岩茶的大力推广,适应性很强、香气独特的安溪梅占茶又开始广为人知,成为岩茶和红茶中的名品并声名远播。安溪梅占茶,真正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但是,作为发源地,安溪梅占那种原乡的味道,仍是独一无二,是别的茶区无法复制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枞安溪梅占茶,除了那不变的奇香茶韵,另有一股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悠远。安溪梅占,被埋没的好茶。
“安溪梅占茶”的品种特征:
安溪梅占茶为无性系品种,植株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节间甚长;叶长椭圆形,叶色浓绿油光,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开花多,结实少。育芽能力强,嫩芽较翠绿,芽梢生长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长期7个月左右。安溪梅占茶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较高,可制成白茶、红茶、绿茶与岩茶,且香气独特,品质较佳,因此在全国各产茶区都有引种栽培。198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梅占认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编号:GS13004-1985。
浓香型安溪老枞梅占,原产于安溪县银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老枞梅占茶园。由安溪乌龙传统工艺半发酵精制,古法烘焙而成。其特征:外形颗粒肥壮紧结,色泽乌润微黄,刚开泡时香气浓郁高扬,带橘子花香,而后逐渐转为花果蜜混合香,汤色金黄透亮,头几道入口滋味浓烈厚重,慢慢转为醇和,连泡十几道余韵犹存,叶底肥长软亮有余香。
作者简介:山友茶人,茶生活达人,出生于梅占茶的故乡。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茶友会活动,与三五茶友一起到茶山寻香探源。发起成立的安溪县银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唯一专业生产销售安溪老枞梅占茶的企业。现正在筹建安溪梅占茶文化研究会,并与茶文化游、乡村自驾游相结合,大力推广发扬光大家乡的梅占茶及其发源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