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 > 铁观音百科 > 铁观音历史 >

安溪现代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史

20世纪,安溪茶业虽经历了徘徊、恢复、受抑制和快速发展的不同时段,却屡创奇迹。80年代之后,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安溪茶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在茶官、茶商、茶农的一起努力下,茶业这一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安溪国民经济中的第一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前安溪茶产业状况

一、恢复阶段(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前)

1949年后至1980年前,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均被纳人国家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安溪铁观音乌龙茶生产有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发展茶叶生产,恢复内、外销,各级政府组建了新的茶叶经济管理体系,并于1950年开始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

安溪县人民政府立即发动广大茶农,大力恢复茶叶生产,积极改造解放前的低产茶园,加强茶园管理。至195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5860亩,茶叶产量达548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3.61%和30.64%。同年4月,安溪茶厂成立,开始收购、加工茶叶,调供厦门茶叶进出口支公司出口,逐步恢复了抗战时期一度中断的东南亚各国的乌龙茶市场。

1953年在全县推广由西坪平原村私塾先生王成文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1954年县人民政府以贯彻该年全国茶叶会议精神,号召全县人民垦复荒芜茶园,开辟新茶园。到1955年底,茶园面积恢复到近3万亩,产量上升至885.85吨。

1956年后,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发展,中央政府重视茶叶生产,提出“发展茶叶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支援国家出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对乌龙茶生产采取一系列经济扶持政策。如三次调高毛茶收购价格,发放茶叶无偿补助款、茶叶无息贷款、茶苗补助款、茶叶预购定金、茶叶优待粮等,推广初制新机械,改进采制技术,有力地促进茶业发展。同年,福建省农业厅和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在大坪的萍州村进行大面积茶树短穗扦插繁殖实验,获得成功。从此,这种用材省、成活快、出苗率高、品种纯正、长势整齐、加速茶树良种推广的先进育苗法,在全国各产茶省份广泛推广,并逐渐传播至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使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成为当今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法。

1957年12月25日,全县茶叶先进典型萍州高级农业社由张荣杰(时任该社社长)为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给安溪人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茶园属集体所有,安溪县掀起“开发万宝山,建万亩茶园”的热潮。12月31日西坪公社萍州大队茶叶生产荣获国务院表彰,被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此后3年,全县共新辟茶园1000多公顷,但由于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片面追求茶园面积和产量,大采粗老叶,造成茶叶质量严重下降,1962年茶叶总产反比1957年减少94吨。1963年,县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提倡科学种茶,逐步恢复茶叶生产的元气。1964年,恢复县茶业科,对茶叶生产加强领导和管理。县茶业科总结茶农多年来对低产茶园改造的经验,提出“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的一整套综合技术措施。到196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51548亩,茶叶产量达921.5吨,是1949年的1.2倍。

此时,茶叶购销业务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以生产队、茶业队、茶场为单位建立茶叶初制厂集中初制,毛茶收购由国家经营,中茶公司委托县供销社代理收购。为了保持各品种的品质特征,国家制定了乌龙茶收购标准样和牌价(简称茶叶样价政策),实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收购。国家还按行政区划先后在建瓯、漳州、安溪、永春建立了国营大型乌龙茶精制加工厂,并统一规范了各品种、各花名的产品名称,安溪县境内生产的铁观音、乌龙毛茶交付安溪茶厂精制加工,产品分别以“官”、“奚”字为代号;除铁观音、乌龙品种外,本山、毛蟹、奇兰、梅占、黄菼等品种统归色种类,以“乔”字为代号。其他产地产品也各有代号。

这种以汉字作为代号表示某一花色品种的倘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国时期乌龙茶产品名称纷繁丛杂的状况。

二、十年浩劫遭受重创阶段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片面强调粮食自给,提出“以粮为纲”,出现了“茶叶不能当饭吃”等错误论调,发展茶叶生产被扣上“以钱为纲”的大帽子而加以抑制。“铁观音”成了被打倒的对象,被视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并更名为“铁冠音”。安溪县茶业局被撤销,县茶叶试验站被解散,茶业干部和科技人员遭下放。大片茶园被强行砍掉,267公顷的高产茶园被毁,换成无水的“望天田”。

直到1974年,安溪县被列入全国100个产茶5万担(2500吨)基地县之一,国家投资近20万元,在产茶乡镇的镇东村、文坪村、赤片村、岐阳村、新茂茶场、尚山坑茶场、九龙岩茶场建立了7个茶叶生产基地。1976年,全县种茶面积虽有76640亩(5109公顷),茶叶产量1550多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48.67%和68.6%,但平均亩产只有区区20公斤,实属广种薄收。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迅速崛起

1974—1982年期间,我国政府制定出要在茶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外销,适当增加内销,积极扩大出口的政策。伴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福建乌龙茶的产品为区别内销与外销品,将原来的汉字代号改为内销产品的代号,出口产品以英文字母作为代号,并对原有四大国营乌龙茶厂进行编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溪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全面实施茶叶生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突出解决茶区缺粮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减税让利、调整收购价格和下拨专用资金等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科技兴茶”战略指导下,大搞茶叶基地建设,推广丰产栽培技术,改造低产茶园,适当密植、合理修剪、深翻改土、配方施肥、防治病虫、适时采摘等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大面积高产高效茶园不断建成,平均单产跃居全省先进行列。同年,以安溪茶业局和王文章为代表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发明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从此,安溪茶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代。

1980年8月,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在参内乡圆潭村成立专题科研小组,对乌龙茶育苗、茶园垦辟、栽培、采制等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完成一批省、市茶叶科研课题。1982年,安溪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安溪铁观音被评为“全国名茶”,安溪茶厂“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荣获国家金质奖,“凤山牌”特级黄金桂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铁观音在1984年被国家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重新恢复认定民间所称的魏荫种、红心观音、红样观音,都是一个品种——铁观音。1985年黄金桂被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4月,安溪县乌龙茶史陈列馆建立,成为全国两个县级茶叶博物馆之一。1988年,安溪县承担制订福建省地方标准《乌龙茶标准综合体》,使乌龙茶的生产、采制、审检走上标准化轨道。1989年7月,安溪县乌龙茶质量检测中心站成立,对全县乌龙茶质量实施管理。

同年,台湾茶商黄文聪将台湾先进的乌龙茶初制机械——揉捻机、炒青机、包揉机和制茶技术以及茶园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管理技术引入安溪,改进和提高了安溪乌龙茶的加工技艺。至199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达140000余亩,产量7023吨,居福建省首位;毛茶产值6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茶叶税收1600万元,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2;为国家出口乌龙茶3000吨,畅销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福建省农业创汇大户。安溪铁观音等安溪乌龙茶开始在世界茶叶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第三节支柱产业的形成30年来,安溪茶产业大致经历了“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创优质、出精品、树名牌”以及“创建绿色、保护品牌、展示文化、提升层次”4个阶段,把茶产业造就成为安溪县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安溪拥有全国产茶县中最完备的茶业机构,包括茶管委、农茶局、茶业总公司、茶科所、茶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协会、茶检中心,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部门服务和社团协助结合的完善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上下联动,齐心协力,逐步落实以下几大措施:

(1)建设基地扩张总量

20世纪90年代,安溪县人民政府的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制茶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把茶业确定为安溪经济发展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而激发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引导茶农利用“山边田”、“缺水田”种植茶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1995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1998年,安溪县茶叶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约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跃居全省首位,名列全国产茶大县。

2000年,县政府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建设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万亩有机茶基地。2003年,安溪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种植业)茶叶生产基地县”。

2003年,县政府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引导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茶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全县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水平。鼓励茶叶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茶园向龙头企业、大公司方向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走专业合作社道路。

自2006年3月安溪第一家茶业专业合作社——长坑乡珍田茶业合作社成立,至2009年底,安溪全县已有221.家茶业合作社,注册资本7724万元。它们秉承自愿加入的原则,社员之间发挥所长、互助发展、彼此监督,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农资配送供应,统一防治指导,统一生产经营标准,统一学习交流培训,统一其他生产经营环节把关。由于茶业合作社能较好地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合作社的茶叶迎来大批外地茶商前来采购,茶农的收人大幅度提高。

(2)科学管理提升品质

引导茶农加强茶树栽培管理,增强优质精品名牌意识,加强茶园管理提高单产,发挥茶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抓质量创品牌。与此同时,各级相继举办茶王赛,制茶技术方面增加现代科技含量,品质大幅度提高。采取“改造、淘汰、集中”等措施,提高铁观音优质茶的面积和数量。至2009年,安溪农茶局已完成对全县土壤的普查,在测定土壤的肥力后,提供各种针对性服务。建立茶叶病虫害防治服务队伍,健全县、乡、村茶树病虫害测报网络,向茶农提供病虫害防治信息和技术服务。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基地县”;2002年,被确认为“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

举办乌龙茶初制技术、拼配技术和审评技术大赛,开展制茶技术交流和传授。1994年,安溪县率先将原来由省级茶叶主管部门举办的茶叶质量评审改为茶王赛,并开展了初制、审评、拼配、烘焙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大赛,以此练就茶农加工技术和茶师过硬的评茶技术,从而提高铁观音乌龙茶的知名度和品质。加快制茶工艺与设备的改进和革新,推广夏暑茶空调做青的办法,茶叶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06年县政府开始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到2009年已累计培训了几千场次,涉及59万人。培训对象包括县直涉茶单位的干部职工、管理人员;乡镇领导、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技术员、茶农;农资经营人员;茶叶企业管理人员;茶叶销售企业负责人和茶叶营销人员;从事茶业宣传、茶文化工作、导游等涉茶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茶叶栽培管理、制作加工、市场营销等,全面提高茶农、茶商、茶业工作者等涉茶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讲师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中国农科院茶研究所、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也有陈双算、王奕荣等乡镇本地专家。2010年2月,县政府还组织千名茶商进行培训,并计划到全国各地巡回培训安溪茶商。

引导茶产业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关注环境,科学发展绿色生态茶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2004年,县政府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化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工夫。2005年起,全县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禁止开垦林地种茶,促进茶叶优质、健康、持续发展。在茶园山顶和园中空缺地、道路、沟渠两旁种植高大落叶的豆科树木或在园中种植带状防护林和隔离带,达到树、草、肥、水、路全面配套,同时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2006年,县政府又提出“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深入实施“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是为全国茶业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先声。目前已完成建设20多万亩生态茶园的目标任务。

(3)展示茶文化及其丰富内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

为宣传、展示安溪茶文化,安溪县建立茶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茶叶历史、文化的研究、创作和交流。收集、挖掘600多首历史上涉茶的诗词曲目,整理成册,并镌刻在县城河滨十里碑廊,让民众耳濡目染,弘扬中华茶文化。开展茶歌、摄影、书画大赛以及各种文艺创作。1988年,安溪县举办“铁观音全国征歌大奖赛”,征集到2000多首茶歌,开办演唱会,极大地提升了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1994年成立安溪茶文化艺术团,创编了一整套具有安溪茶乡独特风格、融传统茶道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安溪茶艺”节目,先后应邀到国内及世界各地演出,成为铁观音茶文化的传播者。

此外,还建设茶叶大观园、铁观音发源地遗址等茶文化旅游景点,推出茶都观光、古迹旅游和茶园生态探幽等茶文化旅游线,安溪茶文化旅游线路被列入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安溪茶业龙头企业也在推广铁观音茶文化上作出许多努力,如魏荫名茶创办了铁观音文化园,三和茶业建造了茶文化艺术博物馆等。

同时,为应对当今世界茶业生产所面临的困难,保持安溪茶叶经济的高速发展,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安溪铁观音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确定与保护,县文化体育局等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全县掌握铁观音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安溪茶叶制作能人申报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县已有17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铁观音乌龙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们分别是:国家级魏月德、王文礼;省级陈双算、魏双全、王福隆;市级陈秀玩、杨松伟、魏贵林、肖文华、魏劝良。

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各职能部门还多方努力建设、培育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示范基地。现有铁观音乌龙茶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它们分别是魏荫铁观音文化园、八马茶业和双算茶行。2010年6月12日,在第5个“文化遗产日”,安溪县人民政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铁观音乌龙茶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了授牌仪式,分别授予魏荫铁观音文化园、八马茶业、茶文化艺术团、双算茶行、福建魏氏茶业有限公司、华祥苑有机茶园有限公司等“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牌匾。现有铁观音乌龙茶制作技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个,分别是福建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个,分别是福建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

(4)内外联动拓展市场

为鼓励茶农提高茶叶制作技艺,提升茶叶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县政府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举办各类茶事活动,先后到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等大城市举办“茶王赛”,直接带动安溪铁观音价格的一路走高。成功举办了“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铁观音乌龙茶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等茶业合作交流活动。

2005年,由安溪县政府组织涉茶单位、媒体记者组成考察交流采风团,开展“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列活动,围绕“绿色、品牌、诚信、文化”这一主题,赴乌龙茶主要销售区开展考察交流采风活动。2005年6月开始“南线行”,到了汕头、广州、深圳、长沙;11月开始“北线行”,到了北京、济南、西安;2006年11月开始“中线行”,到了成都、武汉、上海;2007年6月开始“东北行”,到了沈阳、长春、哈尔滨;2007年10月开始“西部行”,到了兰州、乌鲁木齐、昆明,全面展示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被誉为“创新之旅”、“成功之旅”、“文化之旅”、“保护品牌之旅”、“执政为民之旅”。2009年8月,又组织“香江行”,参加首届tt香港国际茶展”,向世界展示安溪茶业崭新形象,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感德龙馨茶业、日春股份有限公司、华祥苑等5家参展企业与来自香港、美国、欧盟、非洲及中东的买家,签订了220万美元的茶叶购销协议,满载而归。

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茶叶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其中,2005年,投资5亿元建成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中国茶都拥有的1800多间店铺,两个交易大厅3000多个交易摊位,是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实行的人市登记制,为各地茶商营造了质量放心、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同时,鼓励引导茶农、茶商“走出去”。根据调查,到2009年底,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已逾3万多家,在外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有10万多人,同时安溪拥有茶叶企业1000多家,7家企业入选全国茶叶百强。

2006年,“安溪铁观音”被评为“外商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中国品牌”第三名。

2009年,安溪县被评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同时,安溪铁观音荣获福建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和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商标,被列为影响世界力量品牌500强。

(5)规范市场培育品牌

坚持诚信,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行政府推荐茶叶品牌制度,每年向社会推荐一批信誉良好、质量过关、诚信经营的企业品牌,逐步打造出“凤山”、“八.马”、“感德龙馨”、“魏荫”、“祥华”、“华福”等一批质量信得过、市场打得响的茶叶企业品牌。安溪县政府除了鼓励茶商创建自己的品牌,鼓励茶企业争创泉州市知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外,还在安溪铁观音的品牌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除了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保护标志、中国驰名商标三大品牌保护利器,从2006年开始,“安溪铁观音”商标还陆续在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延伸注册,为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撑起一把保护伞。

2004年,“安溪铁观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获国家质监总局认定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订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地理标志•安溪铁观音》,同时配套出台《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使专用标志的使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005年,“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茶界第一枚涉茶中国驰名商标。安溪县政府发挥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的法定效力,严厉打击各种侵权假冒行为,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这一年,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分别出席在意大利帕尔玛召开的“全球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和在北京召开的“战略性利用商标促进经济暨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6年,“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安溪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安溪茶叶检测中心”两个茶检中心在安溪成立,检验能力覆盖中国六大茶类,处于国内同类检验机构的领先水平,成为全国上百个茶叶基地县唯一拥有国字号茶检中心的产茶县。

(6)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20世纪80年代,安溪人受台湾茶叶机械的启示,开始生产茶机具,引进先进生产线,改变传统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在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迈进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专业生产茶叶的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既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近年来,安溪县提出要“大力发展茶叶机械制造业,重点是加强茶叶机械制造,鼓励现有茶叶机械企业改造升级”,茶机具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如今,安溪一些茶机具的精密度、实用效果已经超过台湾,多次获得国家专利,并输出到台湾等地。从引进到输出,安溪规模化的茶机具生产企业已超过30家,年产值4亿多元。

20世纪90年代,还是受台湾茶叶包装的启示,安溪人发明了乌龙茶真空包装和7克泡标准袋装。如今,安溪实现了印刷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全县包装企业30多家,其中专业从事茶叶印刷包装的10多家,涌现出一批像广福、怡龙、天家禧、金鑫龙等集专业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茶叶包装龙头企业。现在“中国茶都”有茶叶包装一条街,年产值突破2亿元。安溪有专门的物流公司,每天都有专线直达全国各个茶叶主要销售区域。安溪茶产业还带动了餐饮旅馆、茶叶食品、茶文化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全面发展,每逢春、秋两个茶季是安溪餐饮旅馆业的旺季,订不到客房的茶商、旅游者甚至要住到邻县。

应该提及的是,安溪茶业除了使当地诸多行业获得巨大发展外,还直接或间接地惠及诸多地区的一些产业,影响

到诸如德化、景德镇、潮州的陶瓷茶具,宜兴紫砂茶具的生产,以及各地与铁观音泡饮有关的木质、石质、竹质、玻璃制品及家具等等的生产,远至影响到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水平,他们每年要出售大量的羊粪到安溪,等等。

(7)加快茶业人才培养

为了加快茶乡茶业人才的培养,自1952年起安溪县人民政府随着机构改革先后设立了茶业科、茶业股、茶业局;1991年成立安溪县茶业委员会,归口管理全县茶叶生产、采购、销售工作,下设茶叶技术推广站、县茶叶公司、安溪茶厂、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和乌龙茶史陈列馆。现茶业管理职能由县农业局与茶果局负责。安溪县茶业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为安溪茶叶生产、采购、销售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行政的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安溪县大力创办茶业职业技术教育。1957年,在大坪乡萍州村创办一所民办半日制的茶叶学校,一年后并入西坪茶校;1957年,在县城的北石创办中等茶叶专业学校——安溪茶校;1958年,全县先后办了40所(处)农业学校,在校学生2488人;1981年,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在安溪虎邱的第十五中学设立安溪分校茶叶专业班,1990年改为安溪职业学校茶叶专业;1981年,安溪四中开办茶叶职高班;1990年,创办安溪艺术学校,是福建艺术高等职业学院目前规模最大、设备齐全、教学质量好、办学效益高的一所分校,先后开设了戏曲、群众文化、器乐、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设计、茶文化艺术、茶艺师等专业;2005年,县文体局以组建的茶艺队为基础,创办安溪县茶文化艺术团,主要开展茶文化研究、茶文化艺术表演、茶文化宣传等业务。

除了正规职业教育培养安溪茶业技术、艺术人才之外,为满足茶业企业生产、采购、销售的用工需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还为新招收的人员、在职人员、转岗人员、下岗人员组织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一大批员工提高了有关安溪茶业的知识,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各层次人才的保障。以全日制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在安溪的新一代茶业生产技术、艺术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2009年,安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茶文化)之乡”。

1985年,当国务院把安溪列入沿海对外开放县时,安溪县仍然是福建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80多万人口中有3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以铁观音为龙头的乌龙茶产业最终改变了安溪的经济格局。从1996年脱贫起,安溪县连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

截至2009年,安溪以占全国1/50的茶园面积,产出占全国1/25的茶叶,创造出占全国1/15的涉茶总产值。同时,年出口茶叶1.3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1/20,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70%,涉茶行业从业人员30多万,受益人口85万,农民人均收入达77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安溪铁观音的经营已达规模化,除了西藏的县(市),全国其他县(市)都有安溪人开的铁观音茶叶店。安溪茶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枚,福建省著名商标8枚。拥有泉州市知名商标的安溪茶企业有17家,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的5家,获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10家,获准有机茶标志使用的8家,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36家、HA℃P认证2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5家,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准用企业198家,QS认证216家,7家茶企业人选全国百强茶业企业,全县茶叶标准执行覆盖率为100%,近三年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6%。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深化“茶业富民”战略指引下,坚持“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兴茶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保护、利用好铁观音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茶业当之无愧地成为安溪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安溪茶产业在全国茶产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茶产业已基本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家庭小作坊向社会化分工转变,由单一种植业向多元经营转变,由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茶叶食品、茶文化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从人多地少、历来缺粮的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成为销售渠道、县级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涉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人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茶叶平均单价等多项全国第一的“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作为安溪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安溪茶业对当地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发展举足轻重。

附:证明商标

证明商标是国家对品质独特的名优商品实施保护的一种手段,是确认商品真伪的一种重要标志。

铁观音、黄金桂的证明商标于2000年5月18日开始启用。

证明商标是由地方政府授权某个企业或管理机构,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申请注册,对某些商品实施保护的一个法律手段。安溪由县茶业总公司承担。根据《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凡符合使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向管理单位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

铁观音、黄金桂的证明商标的图样:

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铁观音、黄金桂证明商标的《公告》福建省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所产茶叶香韵非凡,品质独特。为维护我县名茶信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人民政府授权县茶业总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证明商标,并已获准注册。该

证明商标是用以证明所使用商品具备特定品质的标志,受法律保护,已于2000年5月18日正式启用。凡经过检测,贴有“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具有铁观音、黄金桂茶叶原产地的特定品质。

特此公告

安溪县人民政府

2000年6月9日

提示:请认准铁观音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