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后的凋椒萎廊中渐渐复苏到如今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的世界第一,中国茶业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令人惊叹的。然而,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以后,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卖茶难”问题正日益凸显,束缚着中国茶业的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浙江省提出了“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的理念。其中,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是大势所趋。
茶叶深加工是茶学与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晶,也是现代茶业与传统茶业的“分水岭”。它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90年代开始产业化后,发展态势迅猛。2000年后,随着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腹(柱)层分析、分子制备、改性重组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茶叶深加工产业化驶入了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 2004年,茶叶精深加工产(属二产)的产值已接近一产。目前,以茶饮料和全茶粉、茶叶功能性成分提取以及涵盖食品、保健品、日化、美容、纺织、药品、服装、词料、建材等领域在内的含茶终端产品为代表的三大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
201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24家百强茶企进行了深加工产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液态茶饮料产量最大,为20212吨,茶食品的产量为4984.8吨,总销售额为9.5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销售额的2.4%。此外,在产品种类分布方面,速溶茶占46%,医药保健品占37%,茶粉及浓缩液占35%,植物成分提取物占2%,2014年,全国茶叶深加工企业数量已达100多家,固态速溶茶年产量为13000多吨,茶多酚产量3000多吨。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茶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等)、茶氨酸、茶多糖、维生素、茶宅苷等功能性成分如对人体保健功效的研究及相关药品、保健品开发,在中国茶学界也是方兴未艾。
茶叶(尤其是夏暑茶、低档茶)及茶叶产制过程中产生的近20%副产品,在综合利用与开发中找到了新出路。它实现了茶叶消费从传统的喝茶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从“加工"茶叶向"制造”茶叶转变,使茶叶效益产出模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日渐成为市场消费的新主流和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提示:请认准铁观音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陈水潮说铁观音——一叶成大业